失控的网络围观,还要网暴多少人?|热点里的价值观|环球新要闻

2023-05-11 07:02:19     来源 : 湖北之声

巴厘岛中国游客遇害案牵动人心。令人遗憾的是,最近两天,围绕案情的话题讨论明显跑偏:居然有网友找出了遇害情侣社交平台账号,并发布女方照片;一些网友则在评论区留言或转发这些信息进行配文,推测当事人的职业情况、经济条件、相处状态、近期经历等;更有甚者,对凭空想象出的生活细节冷嘲热讽,大加调侃。

昨天,#疑似巴厘岛命案当事人照片被晒出#的话题登上热搜。有网友表示,扒受害者照片的行为是在吃人血馒头。也有网友留言称:如今有一个很不好的社会现象,一个事件只要在网上火了,没多久受害人的资料就会曝光出来,从社交平台账号到个人照片,从家庭到单位,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网友扒出疑似受害者照片

疑似受害者照片遭到部分网友围观

记者昨天致电被扒出受害者照片的小红书平台,询问是否有应急预案,出于保护当事人隐私的目的,临时对疑似当事人账号进行隐藏或关闭。客服表示,平台方没有权限随意去封用户账号,将上报反馈。如有人私自将照片下载并发布在本平台,大家可以自行举报。

其实类似的事件并不少见,网友和网站可以随意曝光个人信息吗?受害人的网络信息该如何被正确对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叶闽慎在《热点里的价值观》发表观点:

互联网不是道德荒漠,受害者隐私不该成为八卦谈资

在我看来,网络平台未经受害者家属同意就擅自曝光受害者社交账号、照片及其他个人隐私信息,不仅在法律层面涉嫌侵权,而且显而易见地会对受害者及家属造成二次伤害,可以说是既缺德,又违法。不论是网络平台方还是个别网友,不受约束地肆意曝光他人隐私,利用他人隐私去博眼球、赚流量,这种恶劣行为对于个人生活的破坏力乃至对于整个社会的危害性在过去一直被社会公众所低估。

从个人角度来说,个人隐私的曝光特别是在陷入热点事件的情况下被曝光,不可避免地会为线上线下的群体性事件甚至是网暴之类的恶性事件创造机会和条件,恶化当事人或其家属的工作生活环境,打扰乃至破坏、摧毁他们的整个人生。网暴是这么一种行为,没经历过的人会觉得“就那么回事”,觉得比杀人抢劫轻多了,但经历过或者深入了解过的人才会知道它的可怕之处。包括互联网上的黄赌毒、网络电信诈骗等违法行为,因为表现形式是线上,缺乏现实空间的呈现,其危害性也一样容易被低估,不少网民对此也缺乏警惕性。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反驳说:“我并没有去网暴啊,我只是传播当事人的照片,围观,然后评论几句,这也有错?”面对这一问题我要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同时也不应该是道德荒漠,人应当遵循起码的社会公德,以及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同理心、爱心,这一点不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是一样的。同时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的恶化,受伤害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曝光他人隐私意味着助长一种不良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氛围。当网友们成群结队地在社交平台围观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对当事人的身份信息、生活经历肆意揣测、品头论足的时候,网络的匿名性,结合对于线上行为危害性的低估,以及“法不责众”“大家都这么干”的想法所带来的一种豁免感,就容易让原本善良、守秩序的普通人变成敢于随意伤害、侮辱他人的“乌合之众”,将一个个围观、评论当事人的个人结合成了一个群体,放大了整个过程的危害性和持久性,助长不良的社会氛围。

不去围观议论他人隐私,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此外,在本次事件中,网络平台和新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仅没有有效地去限制、把控这种曝光当事人隐私的行为,而且有意无意地助长了这种行为。作为专业的、富有经验的网络媒体运营者,不仅有能力,而且有责任去预见网络事件的走向,采取有力措施限制、把控事件,防范事态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网络平台、新媒体不仅要履行法律责任,而且还要履行社会责任,引导网络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人来说,不去围观、议论他人的隐私,不参与网暴,应该成为一种共识。卷入恶意传播他人隐私乃至网暴的事件,必然会给自己的信息安全、身心健康造成可见的或潜在的伤害。对上述现象保持距离,不仅是在保护当事人,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编辑:华磊 编审:杨康 柳芳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最新资讯

X 关闭